觀點
(1)餐廚垃圾作飼料是利用效率最高的,在德國、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有實例,在大陸應用的最大障礙是公眾對同源性的擔憂,因而是公眾問題不是技術問題。(2)厭氧發酵可以生產沼氣和肥料,能源利用率較高,水和沼渣處理難度大,占地大。(3)發酵作肥料能耗高,資源利用率低,占地少,工藝簡單。
藍天、白云、海浪、沙灘……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大本錢。當紛至沓來的游客給海南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,也帶來了一些問題。統計資料表明,除居民產生的餐廚垃圾外,海南省餐飲企業每年產生的餐廚垃圾超過50萬噸。隨著全省餐飲業零售額以每年近21%的速度增長,餐廚垃圾日產生量還將呈增長態勢,如何有效處理、防范污染已成為各界日益關心的話題。
在海南省海口,目前每天產生約300噸餐廚垃圾。這些餐廚垃圾怎樣得到處理?記者從當地環保部門了解到,目前全市通過審批、驗收,并持有排放污染物許可證的廢油脂加工企業有兩家。兩家處理廠將餐飲企業隔油池和廚房下水道里沉淀的“地溝油”回收后,提煉半成品油脂,運往廣東、河北等地加工燃料油。
廢棄油脂處理 大多數“地溝油”并沒有流向正規廢油脂處理企業,為何形成這樣的局面,又該如何改變呢?
管理主體有待明確
處理標準、責任追究等需機制完善
據了解,早在2008年開始,為規范“地溝油”處理,海南省已要求餐飲企業建隔油池,安裝油水分離系統。2010年,海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87號文件,明確規定了環衛、城管等7個部門的監管職責,其中環衛部門負責對餐廚垃圾產生、收運單位進行監管;城管部門負責查處超標排放、對餐廚垃圾未實行密閉化運輸等行為;衛生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餐廚垃圾中廢棄食用油脂的監管等。
據海口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,現在各大酒店開業前必須與正規的廢油脂處理廠簽訂協議,確保產生的地溝油由正規處理企業回收,然后環保部門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進行備案,并授予排污許可證。
2011年,海南省出臺《海南省城鄉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規定,餐廚垃圾收集、運輸、處置經營者應當具備相應資質并獲得相關許可。禁止將餐廚垃圾交給未經相關部門許可的餐廚垃圾收集、運輸、處置單位或個人處理,并對涉及餐廚垃圾的違法行為有了較為詳細的處罰規定。
但是,也有業內人士指出,在法律和制度支撐上,海南省餐廚垃圾管理還有待明確政府管理主體;進行相應經營授權,確定管理與回收的權限;明確處理標準,改變全省餐廚垃圾收運過程中污染環境等現狀;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等。在嚴格執法上,餐館私自將餐廚垃圾賣給農戶喂養“垃圾豬”,這需要政府加強執法,將餐廚垃圾收運落實到位。在合理利用市場上,餐廚垃圾的收集、運輸、處置,不能完全推向市場。
聯合執法還缺“領頭羊”
政府職能部門責任不明,讓不法分子有空可鉆,和執法部門打起游擊戰
為進一步規范餐廚垃圾處理,嚴厲打擊非法收集、加工、銷售餐飲廢棄食用油脂等行為,海南省環保、環衛、工商、衛生、城管、交管等職能部門已經聯合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,
據統計,截至2011年10月7日,海南省工商部門共檢查食用油經營戶24056戶次,督促3626經營戶建立食用油進銷貨臺帳,搗毀制售地溝油窩點9個,查扣不正當渠道提煉地溝油13.26噸,案值3.35萬元,罰沒金額3.25萬元。
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求各賓館酒樓、餐飲單位廢棄油脂和餐廚廢棄物要出售給有資質的公司處理,要有收購合同和收貨清單。省質監部門對食用油生產、銷售和餐飲企業進行拉網式清查,共出動執法人員2600余人次,檢查企業3506家,查處無證企業6家,關閉小作坊3家。省公安廳在整頓行動中共出動警力2041人次,聯合檢查市場、商戶、小作坊、大排檔等重點場所2926處,查處黑作坊4個,責令20家餐館整改,收繳無標識食用油450千克,查處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6起,刑事拘留43人,逮逋8人,判刑3人,打掉批發銷售犯罪團伙9個,搗毀食品生產加工窩點16個。
然而,目前海口市還未出臺相關管理的法律法規,規范化、科學化的餐廚垃圾處理工藝尚在摸索階段。同時,由于缺少“領頭羊”,政府職能部門責任不明,相互推諉,讓不法分子有空可鉆,和執法部門打起游擊戰。
面對目前“多部門管,結果不知道誰管”的狀況,專家呼吁,應盡快形成一個部門牽頭、多個部門協作的工作模式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打擊非法提煉“地溝油”等行為。
我覺得重慶餐飲廢油回收這一方面也應該加強,盡管之前政府部門也出臺政策來管理餐飲廢油的流向,不過這難免也會有漏網之魚。希望我們生活跟工作的環境變得更好